*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配资咨询平台
新型基因沉默剂成为大会焦点,为临床诊疗提供关键指引。
近年来,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变性(ATTR-CM)愈发受到临床医生重视,虽在疾病筛查、诊断和药物治疗上取得显著进展,但当前治疗手段仍较为有限,每一款新药的出现都可能为疾病治疗带来全新局面。此次于8月29日至9月1日在西班牙马德里举办的202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年度盛会(ESC 2025)公布了多项关于ATTR-CM的重磅研究成果,其中新型基因沉默剂Eplontersen的研究成果成为焦点之一。现特邀江苏省人民医院李新立教授担任主持人,金玮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舒先红教授参与,围绕“Eplontersen研究进展与中国ATTR治疗实践”展开深度讨论。
中国 ATTR 治疗现状:对症与对因治疗均有局限,临床亟待新药突破
访谈伊始,李新立教授指出ATTR当前的治疗手段非常有限,每一种新药的出现都可能为该类疾病的治疗带来全新的局面,而此次圆桌讨论将把目光转向新型基因沉默剂Eplontersen。Eplontersen作为一款备受关注的新型药物,其研究成果无疑是本次大会的焦点之一。在探讨Eplontersen的临床价值前,李新立教授首先抛出问题,探讨了中国ATTR疾病治疗的实际情况。
金玮教授结合临床经验与数据,全面梳理了当前中国ATTR-CM的治疗现状,表示目前中国针对 ATTR-CM 的治疗主要分为对症治疗与对因治疗两大方向,但二者均存在明显局限性。在对症治疗方面,临床以心衰治疗为核心,常用利尿剂,但需时刻警惕全身灌注不足的风险;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RASi)、β受体阻滞剂等传统射血分数降低的衰治疗药物,对ATTR-CM患者的获益尚不明确,甚至可能加重低血压或心律失常,临床应用更为受限。
对因治疗领域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金玮教授提到,自2020年氯苯唑酸在中国获批以来,尚无其他ATTR治疗药物上市,临床用药长期以氯苯唑酸为主。值得关注的是,从临床实践来看,氯苯唑酸使用30个月时能达到临床终点,但在很多患者中早期获益不显著,导致患者暂停用药的情况突出,这一现象不仅存在于中国,美国真实世界数据也呈现类似趋势。
基于上述现状,金玮教授强调,中国ATTR临床诊疗迫切需要新的、更有效的治疗选择,以打破当前治疗困境,为患者带来长期获益。
NEURO-TTRansform研究:基因沉默机制显效,为ATTR提供突破性方案
在明确中国ATTR治疗的迫切需求后,李新立教授将话题转向Eplontersen,表示这是一款基因沉默剂,其作用机制的核心优势在于“源头干预”,通过抑制肝脏TTR蛋白的合成,从根本上减少淀粉样纤维的生成和沉积。该药物也已经在中国递交上市申请,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患者有望获得新的治疗。
金玮教授也进一步介绍到,Eplontersen属于药物(ASO),可通过与TTR的mRNA 结合,促使突变型与野生型TTR的mRNA降解,从根本上降低血清TTR蛋白水平,减少组织中TTR蛋白的沉积。
2023年,Eplontersen的Ⅲ期研究结果,也就是NEURO-TTRansform研究[1]已刊登于国际权威医学杂志
JAMA。对此,金玮教授指出,该研究是一项针对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变多发性神经病(ATTRv-PN)的全球多中心、开放标签、安慰剂历史对照研究,从15个国家筛选出168名ATTRv-PN成人患者。
研究结果显示,与历史安慰剂相比,Eplontersen治疗能显著降低遗传型ATTRv-PN患者的血清TTR浓度,有效减轻神经病变损伤,同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此外,该药物采用每月一次皮下注射的给药方式,大幅提升了患者长期治疗的依从性,为ATTRv-PN患者提供了突破性治疗选择。
作为心内科医生,金玮教授其实更为关注研究中“心脏受累混合表型患者”的亚组分析结果。该亚组针对超声指标、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Eplontersen可能有助于减缓遗传性ATTR-CM患者心脏表现的进展。而目前另一项直接针对ATTR-CM患者的Ⅲ期试验CARDIO-TTRansform研究仍在进行中,金玮教授表示,未来该研究结果将进一步明确Eplontersen对ATTR-CM的治疗价值,值得临床高度期待。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ESC 2025大会上公布了NEURO-TTRansform研究最新事后分析[2]结果,进一步为ATTR诊疗带来重要启示。
对此,舒先红教授详细介绍到,该事后分析聚焦ATTRv-PN患者的心房结构与功能评估。研究中,所有患者均在核心实验室接受全面超声心动图分析,包括左心房储备期、管道期、收缩期应变等详细指标,并根据是否存在心脏受累分组。结果显示,纳入研究的患者中,39%已发生心脏受累,即ATTRv-PN患者中近四成同时合并ATTR-CM,这提示临床应在早期注重上述指标评估。
进一步分析发现,基线时无心脏受累的患者组中,52%存在左心房应变异常;而有心脏受累的患者组中,左心房应变异常比例高达7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更关键的是,研究证实更差的左心房储备期应变与NT-proBNP升高、梅奥诊所分期恶化、室间隔厚度增加等均存在相关性。
舒先红教授结合临床经验指出,这一结果表明,左心房应变异常在淀粉样多发性神经病患者群体中极为普遍,即便在无明确心脏症状的患者中也高频出现。由此可见,左心房应变有望成为ATTR心脏受累的早期标志物,未来应在已知存在TTR遗传变异的患者中常规开展筛查。
李新立教授认为,中国ATTRv-PN患者多需长期治疗,依从性对治疗效果至关重要,而Eplontersen 每月一次皮下注射的方式,能极大降低患者就医负担,尤其适合基层患者。ESC 大会最新公布的NEURO-TTRansform事后分析,其核心启示则在于“重新定义 ATTR 心脏受累的早期诊断”。
过去临床判断ATTR心脏受累多依赖左心室肥厚(LVH)或左心射血分数(LVEF)下降,但该研究发现,即使无明确心脏症状的ATTR-PN患者,也有超半数存在左心房应变异常,且这一比例远高于健康人群。这提示我们,左心房应变可能成为比传统超声指标更敏感的早期心脏受累标志物,未来可纳入ATTR患者的常规筛查体系。
而针对ATTR-CM患者三期试验——Cardio-TTRansform研究,李新立教授表示其将更为直接地决定Eplontersen在心脏受累患者中的定位,若能证实其对心功能的改善作用,将彻底改变ATTR-CM“缺乏有效病因治疗”的现状,值得高度期待。
但李新立教授同时也指出,未来还需要关注其未来在中国的落地挑战,如药物定价、基层医院的使用培训以及与现有诊疗流程的衔接等,这些都需要学界和产业界共同推进,以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Eplontersen有望推动中国ATTR诊疗体系升级,多维度突破临床挑战
谈及对Eplontersen未来在中国 ATTR 治疗领域发展的期待与看法,金玮教授从治疗手段拓展、诊疗体系推动两方面,给出了全面展望。
在治疗手段拓展层面,金玮教授认为,Eplontersen“源头抑制 TTR 合成”的机制为ATTR治疗开辟了全新路径。目前中国ATTR治疗仅依赖氯苯唑酸,且该药物对心脏淀粉样变改善作用有限,无法清除已沉积的淀粉样蛋白;而Eplontersen已在 NEURO-TTRansform研究中展现出对神经病变的显著疗效,若 CARDIO-TTRansform研究证实其对 ATTR-CM 的有效性,将填补该药在心脏受累患者的治疗空白,实现“从神经到心脏”的跨系统治疗覆盖。
此外,每月一次皮下注射的便捷给药方式,能大幅降低患者就医负担,提升长期依从性,尤其适合中国基层患者与慢性病程管理。未来,期待该药物能在更广泛的患者群体中应用,包括野生型与遗传型、早中期与晚期患者,甚至探索与其他药物(如淀粉样纤维清除剂)联合使用的可能性,为不同病情的患者提供个体化治疗方案。
从诊疗体系推动角度,金玮教授指出,Eplontersen的引进将倒逼中国ATTR诊疗链条的规范化与精细化。一方面,药物对早期患者获益更显著,将推动临床对高危人群(如老年心衰伴左心室肥厚、家族性周围神经病患者)的主动筛查,超声心动图、基因检测、核素显像等诊断技术的应用将更广泛,基层医院的ATTR识别能力也将随之提升;另一方面,ATTR作为多系统受累疾病,患者常需辗转心内科、神经内科、超声科、核医学科等多个科室,而Eplontersen的使用需结合患者心脏、神经功能评估及基因背景,这将促进多学科协作模式的完善,实现从诊断到治疗再到随访的全流程一体化管理。
当然,金玮教授也提及,Eplontersen在中国的发展仍需应对药物可及性提升、基层医生认知与使用培训等挑战。但总体而言,她认为Eplontersen不仅是一款新药的补充,更有望成为推动中国ATTR诊疗水平迈向新台阶的重要契机,最终让更多患者从规范治疗中获益。
总结
李新立教授在访谈结尾总结到,当前中国ATTR诊治仍存在“诊断滞后、药物单一、可及性不足”的现状,Eplontersen凭借其独特的药物机制不仅为ATTR患者带来新希望,更可能革新诊疗理念、完善多学科模式。未来,随着药物普及、诊断技术标准化、多学科协作常态化,有望进一步降低ATTR误诊率、提高治疗可及性,改善患者预后,为心血管领域罕见病治疗发展提供新方向。期待各方协同努力,让Eplontersen早日在临床发挥最大价值,推动中国ATTR防治水平迈上新台阶。
小调研
专家简介
李新立 教授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南京医科大学名医,江苏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络病理论转化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担任中国老年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副会长,中国医疗保健促进会心血管病精准医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病分会心衰学组副组长,中华心血管病分会高血压学组副组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胸心血管麻醉学会精准医疗分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抗衰老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江苏省医师协会心血管病分会总干事。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中国循环杂志,临床心血管病杂志,中华高血压杂志,南京医科大学等杂志编委
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基金及重点项目七项 ,科技部重点项目二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主要完成人一项,省部级一等奖二项,二等奖二项,以通讯作者于
JACCCirculation等杂志发表SCI论文150余篇。
专家简介
金玮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心脏内科,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心血管病分会,心肌病学组,副组长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第六届委员会,心力衰竭学组,副组长
上海市医学会第十二届心血管病委员会,心衰学组,组长
上海市医学会第二届慢病管理专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首批中国心衰中心示范基地,瑞金医院负责人
首批中国罕见病联盟ATTR心肌病诊疗中心,瑞金医院负责人
以心力衰竭/心肌病诊疗为学术特色,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
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优秀学术带头人,上海市卫生系统优秀学科带头人
上海医务工匠,获上海市卫生系统“银蛇奖”
专家简介
舒先红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心脏超声诊断科主任
中国超声心动图学会副主席、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分会超声心动图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超声分会委员
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长、上海市影像医学研究所副所长、上海市医学会超声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超声医学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项及省部级课题20余项,发表论文300余篇,主编专著6部,获得专利12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得中华医学奖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和上海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上海市三八红旗手标兵、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医苑新星、上海市“银蛇奖”、上海市“医树奖”获得者。
参考文献:
[1]NEURO-TTRansform Investigators. Eplontersen for Hereditary Transthyretin Amyloidosis With Polyneuropathy. JAMA. 2023 Oct 17;330(15):1448-1458.[2]Atrial structure and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amyloidosis: findings from the NEURO-TTRansform study. ESC 2025.
“此文仅用于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平台立场”
医学界心血管领域交流群正式开放!
加入我们吧!
开牛新盛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