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19日配资知识门户,受广东省“百千万工程”纵向组团帮扶驻南雄市工作队和湖口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邀请,2025年第四场“健康广东科普进乡村”暨广东好医生好护士志愿服务行活动在南雄开展。
本次活动由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韶关市卫生健康局主办,广东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承办,南方都市报社、南雄市卫生健康局、南雄市湖口镇人民政府、南雄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广东省多家三甲医院协办。
来自广东省多家三甲医院的专家义诊团队在现场打造了一个集趣味与实用于一体的“健康集市”。此外,专家团队深入当地,开展乡村医生培训、入户诊疗及“健康科普”进校园活动。
“健康科普”进校园
早恋引发抑郁风险 高达普通群体1.8倍
“早恋不是问题,问题是如何应对早恋。”18日下午,在南雄市湖口镇梁广榕中学,广州白云心理医院首席专家/名誉院长、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主任医师郑洪波教授,面向100余名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时提到。
郑洪波通过详实的数据和案例指出,早恋最直接的影响体现在学业方面。学生容易因情感波动导致注意力分散、认知资源消耗增加,甚至出现学习动力偏移和时间管理失衡。
在情绪层面,青春期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与激素水平波动叠加,使得早恋中的青少年情绪敏感度极高。郑教授透露,68%的早恋个体会因情感冲突出现持续3天以上的情绪低落,部分学生甚至发展出焦虑、抑郁倾向,需要专业心理干预。心理学追踪研究显示,早恋分手青少年抑郁发病率是普通群体的1.8倍。
针对这些挑战,郑教授提出了系统的引导策略:家长应避免简单禁止,而是通过非暴力沟通技巧与孩子建立信任;学校可建立心理导师制,为早恋学生提供保密咨询服务;同时通过特长发展计划和社会实践激励,帮助青少年拓展兴趣领域,建立多元化的成就感和自我价值来源。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救火’,而是‘播种’。我们希望在中学生心中埋下自我觉察、积极求助的种子,陪伴他们平稳度过青春期。”郑洪波说。
入户诊疗
一瓶胃药代替降压药 用药依从性需加强
18日下午,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李凤娟与南雄市湖口镇卫生院公卫医生共同开展入户诊疗,发现农村老年高血压患者普遍存在用药不规范问题。
在73岁何叔家中,李医生发现卧床四年的脑梗患者竟同时服用两种同类降压药,李医生现场为其调整用药方案。
随后走访的72岁中风患者更令人揪心。家属表示老人既往体检已发现高血压,但未重视服药。当老伴从抽屉里取出日常用药时,只有一小瓶胃药,根本没有降压药。更严峻的是,一位50岁五保户的血压高达170mmHg,同样存在用药依从性问题。
当地公卫医生介绍,村里老人最常见的是脑梗等心脑血管疾病,除年龄和遗传因素外,与当地重油盐的饮食习惯密切相关。
李凤娟副主任强调,要加强乡村高血压人群特别是留守、孤寡老人的血压管理。“此次入户的三位老人都因血压控制不佳导致脑梗等并发症。需从源头做好血压、血脂管理,并倡导低盐低脂饮食。”
义诊
免费白内障手术后不适
医生呼吁建立长效机制
19日上午,距离义诊开始还有一个小时,家住隔壁村的阿婆早早来到了活动现场。她告诉记者,自己专程坐车从二十里外赶来,就是因为眼睛看东西模糊,腿脚也时常酸痛。
中山眼科中心青光眼科的主治医生涂姝为阿姨进行了眼部检查,初步诊断为双眼老年性白内障,可疑房角关闭。
针对阿婆所述看近视力尚可,提醒如视近较前更好,需警惕白内障进展可能,可疑房角关闭需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未病先防,以避免急性青光眼发作可能。
针对术后可能再患白内障的担忧,医生解释说,人工晶体植入后不会再发生白内障,部分患者可能发生“后发性白内障”,即支撑人工晶状体的后囊膜发生混浊,这种情况只需通过YAG激光治疗,便可重新打通光路,效果立竿见影,且通常无需再次激光治疗。
涂姝医生观察到,当地60-90岁老年患者身体状况普遍较好,老年性白内障是当地居民主要的眼病,老视是当地另一关系视觉健康的重要眼病,当地居民普遍难以接受配镜治疗,进行白内障手术时,保留部分近视,或许可以达到既视近又视远的目的,防盲工作任重道远。
中山眼科中心近视激光科主治医师刘畅同样接诊一位白内障老年患者。这位患者四年前曾接受免费的右眼白内障手术并植入人工晶体,但目前仍主诉右眼不适,存在异物感,严重时伴有刺痛和流泪。经检查,患者右眼翼状胬肉术后修复状态不理想,仍表现出慢性结膜炎体征。
刘畅医生表示,这类情况反映出,即便通过免费复明手术为医疗资源匮乏的患者解决了手术问题,若术后管理和随访支持不足,仍可能影响手术的长期效果。因此,加强术后宣教、建立可持续的随访机制,对提升手术远期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义诊
一方水土一方舌 中医发现地域性舌象特征
早上8时,义诊准时开始。一位80岁的独居大姨愁容满面,独自前来向医生求助。原来,孩子外出打工,她常年自己做饭,被一身“紧”痛折磨:肩膀痛到手难以抬起,腰部也疼痛不适。
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科的陈震益主治医师和外科护理主管护师陈琦共同为她进行了细致的检查和治疗。通过约20分钟的针灸,大姨紧皱的眉头舒展开来,当场感觉肩部和腰部的紧绷感大为缓解,手臂的活动范围也明显改善,连声称赞“中医神奇”。
妇科蔡林儿医师特别强调,高龄女性的健康问题需格外关注。虽然年事已高,但通过适当的预防和保养,同样可以享受高质量的晚年生活。
在中医脑病科主治医师翁銮坤看来,当地因烟丝、嗜辣饮食、气候环境导致的湿热体质较为普遍。2020年以来,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持续“组团式”紧密型帮扶南雄市中医院,翁銮坤、陈震益、蔡林儿都是帮扶成员。
翁銮坤现挂职南雄市中医院副院长,已在南雄驻扎半年的他,在观舌时注意到一个典型现象,当地居民特别男性普遍呈现舌苔厚腻、颜色偏黄的舌象特征,这是湿热内蕴的典型表现。他推荐多吃当地盛产的薏米、茯苓等利湿食材,适当饮用清热利湿的代茶饮如金银花、荷叶,平时利用当地多山地形进行登山运动、发汗除湿。
“南雄日照充足、环境优美,这是最好的天然药方。现代人最大的健康问题不是缺药,而是缺阳光。”他接诊了多位年纪轻轻就失眠焦虑的“00后”,认为解决方案不在药方里,而在生活中。“手机短视频不断抓取注意力,比体力劳动更耗伤心血。加上奶茶甜腻助湿、熬夜消耗阳气,容易心神耗竭。其实每日晒太阳30分钟、戒断奶茶、减少手机使用、多参与户外运动,这对人体阳气生发很重要。”
义诊
劳损性疾病成“地方病”
骨科专家给患者留电话
义诊现场,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下称“南医三院”)儿童骨科主任医师姚京辉接诊了两位特殊的小患者——5岁的哥哥和2岁多的妹妹均因发育异常出现足部问题,其中哥哥被诊断为重度扁平足合并中度膝外翻,需要才用运动康复干预及慢病管理协助治疗。
姚京辉建议家长,安排这两个孩子每天上下午进行踮脚蹦跳锻炼、补充钙剂和鱼肝油等综合康复治疗。同时为哥哥配置足弓鞋垫辅助治疗、手法按摩、体态训练等。
据介绍,扁平足在儿童中发生率约20%,多与遗传和发育模式有关。姚京辉带领的儿童骨科团队开发了青少年形体矫正与运动防护慢病管理系统及家庭康复指导处方方案,通过视频指导和远程评估,帮助偏远地区家庭实施科学康复,抓住儿童肢体发育的黄金干预期。
中医科主任中医师谢国平接诊了大量患有膝骨关节炎、类风湿和颈椎病的患者。一位52岁的姚阿姨因长期劳损导致膝关节疼痛、蹲起困难,无法完成日常家务,谢国平为姚阿姨现场进行了他首创的“并针疗法”,经治疗后姚阿姨蹲起活动马上得到明显改善,接连说道“太神了”。此外,谢主任给姚阿姨还开具了个性化中药方剂。
“中老年膝骨关节炎需要循序渐进的治疗,如并针疗法、中药调理配合适当功能锻炼,通常需要1~2个月治疗,效果会更好。重要的是要坚持治疗,同时改善生活习惯。”谢国平说。
南医三院脊柱外科一科副主任医师尹刚辉同样发现,本地人劳损性疾病高发,或与农业生产和家务劳动特点密切相关。对此尹刚辉建议采用器械播种插秧、人工外骨骼等解决重体力和长时间弯腰屈膝劳作的方案。
一位50岁大叔因臀部大腿酸麻前来就诊,尹刚辉通过详细查体,初步判断为腰椎椎管狭窄症。他不仅建议患者进行腰椎磁共振检查明确诊断,更在处方上留下个人电话,轻声叮嘱患者:“检查结果出来电话联系,没事就不用大老远跑广州了。”
义诊
呼吁关注“难言之隐”
医生现场发老年妇科手册
在我国,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居民首位死因,其中中风(脑卒中)更是致残率最高的疾病。记者在现场看到,不少老人远道而来,向专家咨询心脑血管等慢性病的管理问题。
一位七旬老人向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急危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蔡佳驹诉说自己走路摇晃、右侧肢体不灵活的中风后遗症。经过详细查体,蔡医生诊断其为脑缺血引起的神经功能损伤。
“这类症状需要长期服药控制,同时建议到专业医院进行系统康复训练。”蔡佳驹指出,脑血管病患者除常规服用降压药外,还应配合使用针对性药物治疗,采取综合治疗方案。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妇科超声科主治医师张乐介绍,此次医院组织了涵盖产前诊断、医疗美容、心内科、急症救治及全科医学等多学科团队,实现全方位医疗帮扶。
可喜的是,张乐在义诊中发现,许多老年患者对自身健康状况有较高认知,能清晰陈述病史和用药情况。“这反映出长期的慢病管理和健康宣教已取得明显成效。”作为妇科专家,张乐特别关注老年女性盆底功能障碍、尿失禁等易被忽视的健康问题,并现场分发了专门编制的科普手册。
义诊
乡村牙周病高发 “老掉牙”并非必然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的专家们发现,牙周病已成为困扰当地居民的主要口腔问题。“几乎每位前来咨询的中老年患者,都存在牙龈退缩、出血、牙结石等问题。”口腔黏膜病科主治医师何晓茜告诉记者。
许多老人因出行不便或医疗条件限制,难以坚持规范治疗,甚至尝试用盐水漱口等“土方法”缓解出血。何晓茜强调,这些方法治标不治本,无法替代专业治疗。
她指出,若在早期阶段重视,通过定期洁牙和维护,完全能控制疾病进展。“所谓‘老掉牙’并非必然,良好的牙周维护可使大多数牙齿保留至晚年。”
口腔颌面外科医师韩志琪注意到,不少年轻人主诉张口时关节弹响。“这属于典型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近年来在年轻群体中发病率上升,与压力增大、作息不规律、经常熬夜及偏好咀嚼硬物有关。”他建议调整不良生活习惯,若出现张口受限或疼痛需积极干预,可通过佩戴颌垫配合休养促进恢复。
针对中老年患者普遍存在的口腔卫生意识不足问题,韩志琪表示,很多人数十年未曾洗牙,也不了解其必要性。“成年人至少每一年至一年半洁牙一次,清除牙结石,改善口腔环境。”
在口腔保健方面,专家建议理想情况下遵循“333原则”:每日三餐后三分钟刷牙,每次刷满三分钟。至少应保证早晚两次彻底刷牙,可借助电动牙刷计时功能辅助控制时间。
乡村医生培训
省级专家“送技”上门 赋能“健康守门人”
本次活动不仅为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医疗服务,也为基层医生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进一步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乡村延伸,助力健康广东建设。
在乡村医生培训现场,南雄市委副书记雷伟表示,本次活动是省级优质资源下沉基层的生动实践,真正把关怀送到了群众心坎上。他呼吁现场村医认真学习借鉴省级专家的先进经验和技术,持续深化健康科普,推动卫健事业高质量发展。
乡村医生是村民健康的“守门人”,也是健康广东建设的重要力量。何丽平建议乡村医生们将健康科普融入日常工作中,围绕“健康素养66条”等核心知识,积极开展讲座、咨询与宣传,推荐使用“健康广东”“广东疾控”等权威平台,提升科普能力,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回应村民健康需求。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李凤娟带来了题为《冠心病相关的科普教育》的讲座。冠心病是因冠状动脉堵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的常见心脏病,典型症状为胸痛,可伴随头晕、呼吸困难等。高危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及不良生活习惯。治疗方式主要包括药物、心脏支架和搭桥手术,其中药物治疗需长期坚持,尤其是抗血小板和降血脂药物。
李凤娟医生指出,心脏康复强调“五大处方”:运动、心理、戒烟、营养和药物管理。病情稳定的患者出院后尽可能每日进行30-6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并注重情绪与睡眠健康。家庭监测也至关重要,建议常备血压仪、血糖仪及12导联心电仪,及时捕捉异常信号,避免延误救治。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徐基瑛医生以《中国高血压管理规范》为题作了专题讲座。讲座中,徐基瑛结合临床实例,对当前高血压药物的合理使用提出了专业建议。
徐医生提到,在当天上午的义诊中,他接诊了一位高血压患者,该患者长期服用硝苯地平片。他指出,硝苯地平片作为短效降压药,服用后可引起血压快速波动,血流动力学剧变;且已有研究提示其可能增加心血管事件死亡率,因此目前临床已较少推荐使用。徐基瑛进一步强调,对病情相对稳定的高血压患者,应优先选用长效降压药物。
总策划 戎明昌 刘江涛
策划 王卫国 李阳
统筹:尹来 王道斌 游曼妮 叶可可 关健明
采写:南都记者 王诗琪 伍月明 李文 杨丽云
视频:马强
主持人:王诗琪
执行:麦毓轩 宋耕洋 叶可可
设计:李毅然配资知识门户
开牛新盛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